
親密不是聊天多,而是敢說真話
2025 May 25 心理學
- 前言
- 從心理學來看,為什麼「深度聊天」這麼關鍵?
- 不是不愛,而是「不敢被看見」
- 那麼,怎麼開始深度聊天?
- 結語:真正的親密,是讓我可以「放心做自己」
前言
你們每天都在聊天,但為什麼,卻總覺得彼此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牆?
在我的諮詢經驗中,我見過許多「看起來很親密」的伴侶,卻在關係中越來越孤單。
不是因為不愛彼此,而是因為——從未進行真正的深度對話。
✔️「今天吃了什麼?」
✔️「你下班了沒?」
✔️「這週末要去哪?」
這些是生活的表層溝通,但維繫長期關係的,不是資訊交換,而是情感的互相看見。
從心理學來看,為什麼「深度聊天」這麼關鍵?
一、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告訴我們——安全感,來自情感上的回應與接納
根據Bowlby(1988)與Hazan & Shaver(1987)的研究,成人親密關係中的安全依附,源於雙方是否能在情感上可預測、可回應、可接納彼此的脆弱。
當我們敢於分享內心的感受,對方能以理解、支持回應,我們就能在關係中建立安全感。而這種安全,不是透過「聊生活瑣事」建立的,而是靠一次又一次真實的情感交流鍛造的。
二、自我揭露理論(Self-disclosure Theory)指出——開放自己,能促進關係深度與滿意度
心理學家Altman & Taylor(1973)提出的社會穿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說明,親密關係的深化,是透過雙方逐步展露個人想法、感受、價值觀與生命經驗。
也就是說,願意談論內心深層的你們,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彼此、信任彼此。但很多人卻被過往「說出真心話卻被否定」的創傷經驗困住了,不再願意打開心房。
三、情緒調節與情感共鳴(Emotional Regulation & Empathy)是穩定親密關係的基石
根據Gottman的研究(1999),能長久走下去的伴侶,不是從不吵架,而是能夠在衝突中理解彼此的情緒需求,並願意安撫、接住對方。
而這需要建立在「深度聊天」的基礎上。我們必須學會聽懂彼此話語背後的情緒,給予共鳴式的回應,而不是只用邏輯或建議打斷對話。
不是不愛,而是「不敢被看見」
很多伴侶不是沒話聊,而是害怕談「真話」—— 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在關係中被好好地接住過。
如果一個人從小說出感受就被忽略,流淚就被說「矯情」,那麼他長大後會自然而然穿上盔甲,戴上假面,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理性」、「堅強」、「沒事」……但實際上內心早已感到孤立無援。
於是你會看到,有些人在感情中「越愛越逃」,明明想靠近卻總是推開對方,反而越來越遠。
那麼,怎麼開始深度聊天?
很多人不是不願意,而是不知道怎麼開口、怎麼回應。以下是三個實用方向,以及真實好用的表達範例:
🔹1. 從自己開始練習情緒覺察與表達
💬 與其等對方來關心,不如主動開一扇門: 「我其實有點怕我們越來越沒有話聊……」
「最近我覺得我們好像都忙,但心有點遠了……」
「有時候我心情不好,但又怕打擾你,不知道該不該說……」
「我有一點需要你,不是幫我解決什麼事,只是想你陪我一下就好。」
👉 讓對方知道你的情緒,而不是只講事件本身。
🔹2. 營造安全、不被評價的對話空間
💬 避免批評或否定,可以這樣回應對方: 「你說的我還在消化,謝謝你願意告訴我。」
「我沒有馬上懂你,但我想理解,可以再說一次嗎?」
「原來你是這樣想的,我以前真的沒注意到。」
❌ 避免說:「你太情緒化」、「這有什麼好難過的」、「我哪有那個意思你幹嘛玻璃心」
👉 好的回應不是解釋自己,而是接住對方。
🔹3. 從「感受與需求」出發,而不是對錯與責備
💬 這樣的表達能拉近你們,而不是讓對方防衛: 「我希望我們能有一些真正聊心事的時間,不只是處理生活瑣事。」
「有時候我不是在挑你毛病,我只是想讓你知道我的感受。」
「我沒有要怪你,只是想讓你知道我當時有點孤單。」
「我不是想吵架,只是想你也能明白,我需要你多關心我一點點。」
👉 感受是不能被否定的,需求也不是錯誤。
結語:真正的親密,是能讓我「放心做自己」
深度聊天不是高難度的學問,而是一種練習——練習把真實的自己,交給對方看;也練習用心接住對方的情緒,而不是回應事件本身。
如果你曾在愛裡受傷,曾經因說出心裡話而被否定,我想對你說:
👉 你是值得被好好理解、好好回應的。
👉 從現在起,你可以重新打造屬於你們的安全空間。
🎯想學習這些溝通方式嗎?《溝通不再卡住的秘訣課》,為你準備好完整的工具與對話練習,從日常開始,讓愛重新有溫度、有深度。
若想學習更多兩性溝通的知識,歡迎訂閱 蓁情說愛電子報

蓁愛惠客室-Joyce心理師
😍婚姻陪跑教練,提供每週社團諮詢。
😎及早發現婚姻中的潛在問題,讓你們在婚姻經營中無障礙。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獲取更多實用的婚姻經營訣竅,持續提升婚姻品質。立即訂閱,與我們一起共創幸福家庭! 💌💖。
歡迎訂閱電子報,我們會送「如何改變批判性思維? 重新發現自我和提升幸福感」電子書給您!
立即使用Line預約諮詢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