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不好?年紀大不是理由!心理師教你 5 招睡得更好
2025 Oct 01 心理治療 中年女性自我成長
- 前言
- 為什麼中高齡者的睡眠品質下降?
-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這些方法有效!
- 心理師的「睡眠五大處方」
- 結語:睡眠,其實是「生活的縮影」
前言
你是不是常常有這樣的經驗:晚上躺下來卻翻來覆去,凌晨三點還在跟天花板大眼瞪小眼?或者,好不容易睡著了,卻又頻繁醒來,一早起床還是覺得累?
這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的困擾,許多個案都曾經跟我抱怨過。根據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的調查,高達 五成以上的中高齡成年人表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臺灣衛福部的研究也顯示,60 歲以上長者失眠盛行率接近三成。換句話說,這幾乎是每三個人裡面就有一個,半夜會因為睡不好而煩惱。
身為心理師與研究者,我想帶大家從研究角度出發,看看「為什麼人到中年後睡眠會變得比較困難?」「科學上有哪些方法真的能幫助改善睡眠?」以及「生活中你可以怎麼做?」
為什麼中高齡者的睡眠品質下降?
很多中高齡朋友常常納悶:「為什麼我以前一躺下就能睡著,現在卻愈來愈淺眠?」其實,研究早就有答案。人到了 40 歲之後,大腦進入深層睡眠的能力會逐漸下降,每十年大約會少掉一成到一成半的深睡時間,所以夜裡更容易驚醒,清晨也更早醒。再加上年紀增長,大腦分泌的褪黑激素減少,眼睛對光線的敏感度下降,生理時鐘跟著失靈,於是常常晚上睡不著、白天卻精神不濟。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關節疼痛、頻尿,甚至藥物副作用,也都可能在半夜打斷休息。心理因素同樣不容忽視——退休適應、家庭責任,甚至對未來的焦慮,常讓腦子轉個不停。更現實的是,很多人退休後活動量減少,午睡過長,晚上反而更清醒;加上睡前滑手機、追劇的習慣,讓大腦一直處於「醒著」的狀態。這些看似小小的變化,疊加起來,就形成了中高齡最常見的「越睡越不好」的困擾。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這些方法有效!
1. 運動是天然的安眠藥
研究顯示,運動對中高齡的睡眠有非常明顯的幫助。2024 年一項針對 60 歲以上族群的研究發現,只要連續進行 12 週的運動,他們的睡眠品質就大幅改善。實際上,方法並不複雜——每週累積大約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游泳或騎單車,就能達到效果;如果覺得太多,每天安排 30 分鐘散步也是很好的開始。特別要注意的是,運動最好安排在早上或白天,因為若在睡前兩小時內劇烈活動,反而可能讓大腦太清醒,影響入睡。
2.睡眠界的黃金法則-認知行為療法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指出,對於慢性失眠,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其實比藥物更有效,而且副作用更少。它的做法並不是吃藥,而是透過一系列「重新訓練睡眠習慣」的技巧來幫助大腦恢復正常。像是「睡眠限制法」,透過縮短上床的時間來增加睡眠壓力,讓身體真的累了才去睡;「刺激控制」,就是讓床只跟睡覺連結,不要在床上滑手機或看電視;還有「認知調整」,幫助打破「我一定要馬上睡著」這種反而讓人焦慮的想法。想學這些方法,可以透過心理師的帶領、醫院的睡眠中心,或參加線上課程來實際操作。
3.光照療法:用陽光調時鐘
在日本針對長者的研究中發現,只要在早晨多接受 30 分鐘的日光照射,就能明顯改善晚上入睡困難以及清晨過早醒來的狀況。原因在於陽光能幫助大腦分泌褪黑激素,重新調整身體的生理時鐘。實際上做法很簡單,每天起床後的半小時內,走到戶外曬曬太陽,或者待在燈光明亮的環境中活動,就能幫助身體更快進入「該睡覺、該清醒」的正確節奏。
4.放鬆技巧與音樂
研究發現,睡前聽放鬆的音樂能縮短入睡時間,讓夜晚睡得更安穩。想要效果更好,可以把它設計成一套小小的睡前儀式:先泡個熱水澡或泡腳,讓身體慢慢放鬆,再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例如鋼琴曲、古典樂或輕聲的歌,營造安靜的氛圍。接著再搭配簡單的呼吸練習——吸氣四秒、憋氣四秒,再吐氣六秒,重複五次,就能幫助大腦切換到休息模式,更容易進入夢鄉。
5. 社會支持也能改善睡眠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4 年的研究指出,擁有家人或朋友陪伴的人,往往能睡得更好。這提醒我們,睡眠不只是生理問題,也和人際連結息息相關。做法其實不難,每週安排一次和家人或朋友的聚餐或聊天,讓心情被支持;平常也可以參加社區活動或運動課程,藉著互動帶來歸屬感。即使只是每天打一通電話,和親友聊聊近況,也能減輕壓力,讓夜裡更安心入眠。
心理師的「睡眠五大處方」
想要改善睡眠,其實可以從生活習慣做起。首先要 固定作息,每天在同一時間上床與起床,讓生理時鐘維持穩定。白天也要記得 動起來,不管是散步、運動或做家事,只要每天至少活動 30 分鐘,就能幫助晚上更容易入睡。臥室也很重要,最好讓它單純,只用來 睡覺,不要在床上看電視或滑手機,避免大腦把床和清醒連結在一起。睡前可以安排一些 放鬆身心的小儀式,比如泡腳、做深呼吸或聽輕音樂,幫助大腦切換到休息模式。最後,別忽視 人際互動的力量,多和家人朋友聊聊,不要讓自己太孤單,心情被支持了,睡眠自然也會更安穩。
結語:睡眠,其實是「生活的縮影」
很多人以為「睡不著就吃藥」,但科學研究早就證實:改變生活方式比吃藥更長久有效。
睡不好,往往代表生活節奏失衡、壓力太大、活動不足。當我們願意在白天動起來、保持規律作息、學會放鬆和連結人群,夜晚自然會安穩下來。
所以,請記得: 👉 睡眠不是年齡的犧牲品,而是可以被照顧的能力。 從今晚開始,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睡一覺。.
GET IN TOUCH
歡迎加入靈性知性生活陪伴小屋


🌸 蓁愛惠客室 ‧ Joyce 靈性知性生活陪伴師 🌸
✨ 陪伴 45–60 歲女性,走出內耗與依附,重新找回心靈安定與豐盈。🙌 我會用心理學 × 靈性智慧,陪伴妳看見: 「中年不是將就,而是新開始。」
🌿 訂閱即贈專屬電子書: 《如何轉化批判思維?重新發現自我與提升幸福感》 讓妳在熟齡階段,重新連結內在力量,開啟更自在、更豐盛的人生旅程。
👉 立即訂閱,和我們一起走在自我成長與靈性覺察的道路上。
立即使用Line預約諮詢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