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害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從依附理論看心理根源
2024 Dec 11 戀愛心理學
- 案例
- 依附類型的影響
- 心理根源與行為表現
- 為何有些人害怕一段關係?
- 結論
案例
心理師您好:
最近剛轉換上學的環境,班上有一位男孩對我似乎有好感,我也對他有好感。我們會一起上課,一起去學校的食堂吃飯,兩人相處愉快。 他最近跟我告白,我因為曾遇過渣男,所以只是淡淡地跟他說,把他當好朋友,而非男女朋友。
想請問心理師:「為何我害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在探討為何有些人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時,我覺得很適合從依附理論的心理學視角來說明。依附理論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強調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情感聯結如何影響個體在成年後的情感關係。這種理論認為,早期的依附經驗會塑造一個人在未來人際關係中的行為模式和情感反應。
依附類型的影響
依附理論把人們的依附類型分為四種: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和矛盾型。這些類型主要是由小時候和主要照顧者(比如父母)的互動決定的。
1. 安全型依附:這類人小時候獲得了穩定的情感支持,能夠健康地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對伴侶信任,也能輕鬆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關係中感到安全。
2. 焦慮型依附:這類人小時候經歷了不穩定的情感支持,常常過度依賴伴侶,很擔心被拋棄。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會感到焦慮和不安,對於親密的感情感到害怕。
3. 逃避型依附:這類人小時候缺少情感支持,對親密關係感到不安,常常選擇保持距離。他們不太願意深入交流感情,因為害怕受傷或失去自己。
4. 矛盾型依附:這類人對親密關係既有需求又有恐懼,經常感到困惑和不安。
心理根源與行為表現
對於焦慮型和逃避型依附者來說,童年時期的經歷會影響他們在成年後的情感表現。焦慮型依附者可能會在伴侶不回訊息時感到極度焦慮,擔心對方不再愛自己;而逃避型依附者則可能會在關係中保持距離,避免過於親密的接觸,以防止情感上的脆弱。
這些依附類型不僅影響個體的情感需求,也會影響他們如何處理衝突、表達情感以及建立信任。因此,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及其根源,對於改善人際關係和增強情感安全感至關重要。
為何有些人害怕一段關係?
個案所描述的害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根據過去所學的理論與處理個案經驗,我覺得不外乎下列三種原因:
1. 害怕被拒絕或遺棄:焦慮型依附者特別擔心被拋棄或忽視,這種擔憂會讓他們對進入關係感到害怕,因為他們害怕再次經歷情感上的痛苦。
2. 避免情感傷害:迴避型依附者因為童年經歷了情感上的忽視,長大後可能會避免深度的親密關係,因為這會讓他們回想起過去的不安和傷害。
3. 情感上的不確定性:混亂型依附者對於情感反應的矛盾感到困惑,他們可能會對關係感到又愛又怕,不確定如何去愛或被愛。 這些情感反應都是基於童年依附經驗的內化模式,進而影響成人後對關係的態度和行為。
了解這些背景有助於理解和克服恐懼,建立更健康的親密關係。
結論
總之,依附理論揭示了人們在親密關係中感到恐懼的心理根源。透過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個體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情感需求,並學會如何在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互動模式。這不僅有助於改善當前的關係,也能促進個人的心理成長和幸福感。
蓁愛惠客室-Joyce心理師
😍婚姻陪跑教練,提供每週社團諮詢。
😎及早發現婚姻中的潛在問題,讓你們在婚姻經營中無障礙。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獲取更多實用的婚姻經營訣竅,持續提升婚姻品質。立即訂閱,與我們一起共創幸福家庭! 💌💖。
歡迎訂閱電子報,我們會送「如何改變批判性思維? 重新發現自我和提升幸福感」電子書給您!
立即使用Line預約諮詢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