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被內耗拖垮:45歲後的你,如何找回能量與清明?
2025 Sep 20 中年女性自我成長
- 引言
- 內耗長什麼樣子?
- 心理學怎麼說?
- 三個練習,讓內耗慢慢停下來
- Joyce 的實踐
- 45–60歲的你,現在就可以開始
引言
美國作家卡內基曾經說過:「一個人一生中有大半的憂愁,來自於無謂的擔心。」 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有點誇張,但如果你細細回想,會發現生活中許多時候,你並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痛苦,而是因為反覆的擔憂、糾結、懷疑,讓心被拉扯得支離破碎。
45歲到60歲的人,常常正處在人生中最「擁擠」的階段: 一方面要照顧逐漸年邁的父母,另一方面孩子可能正要上大學或邁向社會;同時,工作責任也來到高峰,身體卻開始出現退化的訊號。外在的壓力已經夠多,如果再加上「內耗」,心裡更像背著一塊大石頭,怎麼也放不下。
內耗長什麼樣子?
我曾經在與朋友喝咖啡時遇到過這樣的畫面: 她是我很多年前的公司同事,我們在一次商展巧遇。雙方都很驚異,我們多年沒聯絡卻在這裡巧遇,於是我們約好一次聚會要敘舊。她姍姍來遲,她說自己剛完成了公司交付的重要專案,臉上滿是疲憊,而且眉頭深鎖。她說:「我整晚都睡不好,一直想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老闆會不會覺得我能力不夠?同事是不是在背後說我…」 這就是典型的內耗。
事情已經完成,甚至結果不差,但她心裡的擔憂並沒有停下來。她的能量並不是用在創造或休息,而是用在和自己不斷的「對話」與「爭辯」。 內耗常常長得像這樣:
- 事情還沒發生,就已經腦補無數最壞的可能。
- 別人一句話,腦中反芻好幾天,不斷想「他是不是在暗示什麼?」 面對選擇,怕這個錯、怕那個也不好,結果原地踏步。
- 就算成功了,還是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
這樣的狀態,就像一直踩著油門卻同時拉著手煞車,車子轟轟作響卻動不了。
最終,消耗掉的不是外界的挑戰,而是你自己的心力。
心理學怎麼說?
在心理學裡,這種調整思維方式的方法,被稱為「認知情緒調節(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CER)」。
研究顯示,人腦遇到壓力事件時,會不自覺進行「詮釋」:我們賦予事件什麼意義,就會決定我們的情緒反應。
當你一再使用「災難化思維」,就容易掉入焦慮和無助;但如果你練習「再評估」,比如告訴自己:「這次開會不是考驗我價值,而是一次學習經驗」,那麼內心的焦慮就會降低。
這並不是逃避,而是學習把能量放在能改變的部分。也正因如此,心理學家會建議透過「寫下來」、「換角度」、「專注一件事」這些方法,來調整我們對事件的解讀,降低不必要的內耗。
三個練習,讓內耗慢慢停下來
如果你也常常陷入這種狀態,其實有一些簡單的練習,可以幫助你逐步擺脫內耗,讓心回到比較自在的狀態。
第一步:設停損點
當一個念頭在腦中不斷轉來轉去時,先告訴自己:「我給這個念頭五分鐘,五分鐘後我就先放下。」這不代表你要忽視問題,而是避免讓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 例如:晚上躺下來時,如果發現自己又開始擔心明天的會議,請給自己一個停損點:「我現在只想三分鐘,三分鐘後專心睡覺。」
第二步:把思緒寫下來
腦袋裡的東西如果只停留在腦中,就會像霧氣一樣瀰漫不散。把它寫下來,哪怕是隨手在便條紙上寫出「我現在擔心的是:被誤解、怕失敗、怕別人不喜歡我」,你會發現,當文字落在紙上,那份模糊感會瞬間減半。這是讓思緒具體化、可被看見的過程。
第三步:聚焦一句話
內耗的人常常同時想著太多事,結果哪一件都沒做好。每天早晨,請為自己設一個「最重要的一句話」。
👉 例如:「今天我只要專心完成簡報。」
👉 或是:「今天我願意好好吃一頓飯,照顧自己。」
這句話就像是指北針,提醒你能量要放在哪裡,不讓自己被小事牽著走。
Joyce 的實踐
我自己也曾經陷入內耗的漩渦。身為心理師、博士班學生,同時經營「蓁愛惠客室」,常常覺得要兼顧太多角色:個案的需求、研究的進度、品牌的經營,甚至還要照顧家人。
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醒來第一個念頭不是「今天要做什麼」,而是「我會不會做不完?我會不會不夠好?」晚上躺下來時,腦子還在打轉,思緒像沒停下來的馬達。
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這樣下去,我不但完成不了更多事情,還會把自己拖垮。於是我開始實踐剛才分享的三個方法。
我學會設停損點,不再讓自己一整晚沉在同一個擔心裡。
我開始養成每天早上寫下三件小行動的習慣,讓自己看見「我能做到」的部分。
我用一句話幫自己定調,例如:「今天我要做一個能幫助別人的內容。」
慢慢地,我發現心開始鬆動。那些一直卡住的糾結不再那麼頻繁,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清明與穩定。我不再那麼害怕壓力,因為我知道自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回應它。
45–60歲的你,現在就可以開始
如果你正處在45到60歲之間,可能常常覺得生活被壓得滿滿的。你要照顧父母、支持孩子、面對職場挑戰,還要處理身體逐漸出現的變化。這些外在壓力已經很多了,不需要再加上「內耗」這一層無形的重擔。
從今天開始,請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練習:
- 當腦中開始無限循環時,幫自己設一個停損點。
- 把困擾你的思緒寫下來,不要讓它無限膨脹。
- 給自己一句每天的聚焦語,讓能量回到一件最重要的事。
這些方法聽起來簡單,但它們正是心理學長期驗證過的練習。
💡 如果你希望更深入學會「不內耗」的心理練習,或想和同樣在這個階段的人一起分享與學習,歡迎關注我蓁愛惠客室 Joyce|靈性知性生活陪伴師。我會陪伴你,把能量收回來,讓生命在中年之後,依然可以活得自在、清明、而且有力量。

🌸 蓁愛惠客室 ‧ Joyce 靈性知性生活陪伴師 🌸
✨ 陪伴 45–60 歲女性,走出內耗與依附,重新找回心靈安定與豐盈。🙌 我會用心理學 × 靈性智慧,陪伴妳看見: 「中年不是將就,而是新開始。」
🌿 訂閱即贈專屬電子書: 《如何轉化批判思維?重新發現自我與提升幸福感》 讓妳在熟齡階段,重新連結內在力量,開啟更自在、更豐盛的人生旅程。
👉 立即訂閱,和我們一起走在自我成長與靈性覺察的道路上。
立即使用Line預約諮詢課程